AOD – IC之音竹科廣播 FM97.5
走進蘭嶼,和禁忌理解共存:給病人希望的居家照護Ft.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創辦人張淑蘭、協會居家照顧服務員廖美珍
蘭嶼居家護理,給人最大的震撼是什麼?
或許,是年老寡婦孤獨的坐在家裡,不能出去找朋友。因為她老了,因為習俗的禁忌,擔心把疾病的靈帶給別人。
或許,是患病的人被認為帶著厄運。最亟需探視的癌症病患,除了親屬沒有人願意探望,病人甚至被自己的父親所誤解。
然而,就在這艱難的情境當中,我們看見了希望,發現了理解,體會了關懷中深刻的愛。
受訪來賓: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創辦人張淑蘭、協會居家照顧服務員廖美珍
蘭嶼達悟族的傳統文化和禁忌,跟台灣本島的原鄉部落不太一樣落腳的蘭嶼民宿「YAMA的地瓜園」老闆彬哥(右),特別提醒我們,要有「來蘭嶼、送關島」的心理準備在這集節目中,主持人安力.給怒、比黛.A宓,來到蘭嶼鄉長者與病患陪伴的現場,訪問動人的居家照護經驗。這項服務的關鍵推手張淑蘭,達悟族名「希‧雅布書卡嫩」,是來自蘭嶼東清村的護理師、紀錄片導演,也是「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」與「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」的創辦人。她原本有衛生所的穩定公職,是什麼樣的經歷與需求,讓她毅然放下公職,成立陪伴孤苦病老鄉民的協會?現在更設立「希望療園」,讓重病末期病人能有因地制宜的醫療照護!
蘭嶼達悟族文化對死亡與惡靈非常忌諱,導致生病老人乏人探視,十分孤獨。(翻攝自協會看見希望攝影展)蘭嶼達悟族文化對死亡與惡靈非常忌諱,導致生病老人乏人探視,十分孤獨,甚至疾病惡化與壽命縮短。是殘忍嗎?其實是因為早年瘟疫盛行,族人探望病患被傳染,甚至造成家中孩子死亡,導致這個習俗的產生。時至今日,你我經過Covid-19的疫情,對於達悟族的傳統或許也多了幾分理解。只是要把現代醫學觀念帶進部落,讓族人理解某些疾病不會傳染,並超越習俗限制,依舊面臨重重挑戰。
「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」與「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」的創辦人張淑蘭護理師張淑蘭曾想改變習俗,遍體鱗傷,她如何轉換策略?蘭嶼居家照護紀錄片的拍攝,如何打動人心,帶進資源,進而建立團隊?我們也訪問到協會的照顧員廖美珍,一起探視高齡的長輩。她提到每個長輩吃東西之前都會先禱告,還為來探視的照顧員出入平安祝福,令她印象深刻。但當地習俗與家人的壓力,對於在地居家照顧服務員來說仍是很大的挑戰。
主持人隨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居家照顧服務員廖美珍一起探望96歲的獨居長者回應蘭嶼的習俗,張淑蘭的理解令人動容。她認為,達悟族對病人諸多禁忌的背後,有動人的意義,初衷是長者愛的成全,即使自己孤獨、因為缺乏照顧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,也希望子女不被自己連累,可以好好生活。由彼此相愛出發,藉由基督信仰與禱告,確實是克服對惡靈恐懼,進而照護病人的突破口。因此協會不只有照顧員,也有牧師,帶來身體與心靈全方位的關懷。張淑蘭有哪些真實經歷,讓她感慨「離了神,什麼都不能做」?期待藉由各界的關心,在地的長期耕耘,讓蘭嶼在傳統文化中,找出兼具病患照顧與文化傳承的道路。
淑蘭護理師因蘭嶼居家照護紀錄片的拍攝,吸引當地許多志工投入關懷的工作。(翻攝自協會看見希望攝影展)本集不懂要問單元,也為原住民轉職各地居家照顧服務員的工作,政府提供相關的補助或訓練,進行了實用的介紹。
張淑蘭相信,生命的盡頭不是黑暗,而是一道亮光。溫柔的信念,讓那道光,溫暖蘭嶼和各地重病長者每一顆孤單的心。歡迎收聽!
團隊夥伴們制服背後印有「有人在為你禱告」,深深感動被照顧者及其家屬的心。




Subscrib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