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時光機

台灣時光機


台灣時光機06_從溫泉鄉到溫柔鄉

January 11, 2016

北投區在清代以前多為平埔族人所居之地,包含勢力最大的北投社(Kipatau)、「唭哩岸社(Kirragenan)」、「嗄嘮別社(Halapei)」以及其餘的番社。發現了嗎?除了熟悉的北投外,捷運淡水線上的「唭哩岸站」、關渡一帶的「嗄嘮別」,這些古地名都是存在於生活周遭的歷史證據,也不難看出當時平埔族分布的範圍。若從地理景觀來看,北投區主要可以分成火山地形(大屯火山群)、臺地地形、以及關渡平原區,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北投區內同時擁有溫泉、蔬果種植、稻作等產業型態。
那到底為什麼會有「新」北投呢?
首先要看從「溫泉」開始說起。面對這種「溫熱的湧泉」,傳統漢人用「毒氣蒸鬱,觸鼻昏悶」來形容溫泉的環境,甚至說「諸番常以糖水洗眼」,另一方面,滾燙的硫磺水也會造成土質改變,將不利於稻作的發展,同時因為畏懼之心,甚至將溫泉稱為「女巫湯」。上述的種種因素,說明了早期沿山溫泉區鮮少開發,漢人為主的墾拓聚落,主要是分布在平原、臺地。
相傳在1893年,在大稻埕經商的德國樟腦商歐利(Ohly),在北投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溫泉資源,決定在此興建一間私人溫泉俱樂部,這可以說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私人溫泉會館!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,征討反抗勢力的同時,發現北投沿山地區湧出的溫泉,經調查後發現,溫泉的泉質正好具有療養的功效,除了軍方大量使用,日治時期第一間溫泉旅館「天狗庵」的出現,也跟平田源吾來此「療養」有很大的關聯!暨「天狗庵」之後,星乃湯(相傳孫文曾來此泡過)、松島屋、桔梗屋、松濤園、養氣閣等溫泉旅館相繼開業,史料顯示,全盛時期的溫泉旅館高達25家,又依據不同的服務項目,細分成「休憩所」、「旅館」、「料理店」三種服務模式,當然,也會因為服務項目越多,費用越貴囉!
說到現在,還是沒有解釋為什麼北投會有「新」「舊」的差別,隨著溫泉產業的蓬勃發展,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從台灣各地前往北投一睹溫泉旅館的風采,但當時的交通條件還不是很方便,旅客必須搭乘有著「遊覽線」之稱的淡水線鐵路,一路從台北車站、圓山站、士林站到北投站,出了火車站後,還必須要選擇人力車或是徒步走去溫泉地。由於北投車站與溫泉地的聯繫道路尚未開發完善,造成許多日本旅客的抱怨,有鑑於此,在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運輸課長村上彰一的主導下,專闢一條由「北投─新北投」的鐵路支線,其目的就是用以應付日藉遊客對於溫泉觀光的需求。1916年4月1日「新北投車站」開始接送來往的旅客,也因為這一條鐵路是專門提供泡溫泉旅客所開設的,所以當時多稱這條鐵路為「浴場線」,從此以後,「新北投」這個名稱就在日治時期溫泉產業的發展下出現了!新北投地區的溫泉業者和消費者在比例上主要是以日本人為主,但也因為在臺灣總督府極力推廣下,有越來越多台灣人漸漸接受這樣的泡湯文化,可以理解的是,當時有能力負擔泡溫泉的台灣人,仍屬中上階層的仕紳、資產人士,而且也常在台灣人所開設的溫泉旅館消費,例如1921年新竹仕紳黃旺成日記「浴後出,再入沂水園註〔注〕文支那料理」、1942年台南醫生吳新榮的日記「一道去新北投,到沂水園休息,舒舒服服地洗溫泉,閒談世事」,都可以看出台灣人不再懼怕這種「溫熱的湧泉」了。
「新北投線」的出現,可以說是北投地區開發史的重要轉捩點,除了突顯新北投地區大量旅客的需求以及溫泉產業的興隆狀況外,台灣人在進入溫泉浴場的同時